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2)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07日 09:50: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六章外艺,概括介绍了盲说书人从事算命、保锁、过关、扶运和安土的情况。这类活动和仪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是盲说书人传统的谋生手段,充分体

第六章外艺,概括介绍了盲说书人从事算命、保锁、过关、扶运和安土的情况。这类活动和仪式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是盲说书人传统的谋生手段,充分体现了盲说书人“巫瞽合一”的角色特征。

第二,在继承郑振铎、叶德均等前辈和当代学人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存在宗教口头传统和盲说书人口头传统两个系统的看法,厘清二者各自的源流演变。并借助相关文献和“三皇说”的历史还原,对中国古代盲说书人口头传统起源于上古巫瞽的观点做了进一步阐释和论证。这一观点尽管有待学术界争鸣和进一步完善,但对于探讨中国说唱文学的源流演变将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第一,拓展口头传统研究的范围,丰富口头传统研究内容。该成果借鉴国外当代民俗学理论方法,本身就蕴含着将古老的陕北说书纳入当代民俗文艺学研究视野的努力和尝试。更宏观来看,在国内对于相关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于蒙古族史诗、藏族史诗以及敦煌讲唱文学的背景下,该成果借鉴口头诗学、表演理论研究陕北说书这一活态传统说唱文学,无疑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研究的起点和研究对象的“定位”问题。导言追溯说唱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流变,将中国古代“诗赞系”说唱文学划分为宗教口头传统和盲说书人口头传统两个系统。宗教口头传统主要包括唐代变文和宋元以后的宝卷,其讲唱主体是佛教法师、都讲、俗讲僧和民间教派僧侣,通常在佛教寺院和法会道场等宗教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主要目的是讲经说法,追亡荐福。盲说书人口头传统以民间盲艺人为说唱主体,是男女瞽者“以觅衣食”的手段,主要包括唐五代词文和莲花落、宋代陶真、元明词话、清代鼓词和弹词。陕北盲说书人是中国本土“巫瞽传统”的遗存和盲说书人口头传统的延续,与变文等宗教口头传统没有直接源流关系,但却受到明清以来民间教派宝卷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一种在民间宗教信仰仪式中的艺术表演。从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内部分布和门派、表演形态和现存传统书目看,陕北盲人说书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研究意义,是蕴含丰富的活态口头艺术的“宝藏”。该成果主要借鉴口头诗学和表演理论两种当代民俗学理论方法,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描述和分析陕北盲说书人口头传统的特征。

第一章“三皇说”及其相关问题之考察,从陕北盲说书人和民间普遍流传的“三皇”创始说书的传说入手,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和分析,结合“皇”的本义和新发现的《三皇遗训》抄本,探讨盲说书人口头传统的起源和“三皇”信仰的形成,进一步阐明盲说书人口头传统起源于上古巫瞽,流落民间的先秦瞽矇奠定了后世民间说唱文学的主体角色。认为“皇”的本义“乃古代大巫之号”,“三皇”原非特指,而是泛指上古“神巫”或“萨满巫师”,盲说书人的祖先所谓“古之神瞽”亦属于“皇”之列,这也是后世盲说书人信奉三皇的原因所在。民间盲说书人三皇信仰形成于唐代,陕北流传的“三皇说”和现存的三皇庙(殿)保存了古老的历史记忆。

该项目研究的目的是把陕北盲说书人纳入当代民俗文艺学研究视野,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掘陕北盲人说书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口头传统的独特价值,增强学术界对于陕北说书的认同。

文章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wyyjzz.cn/zonghexinwen/2022/0707/692.html



上一篇:访 谈 | 刘 瑛教授:网络文艺知识产权纠纷怎么办
下一篇:“肥女”雕塑现身国家画院

辽宁中医杂志投稿 | 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辽宁中医杂志版面费 | 辽宁中医杂志论文发表 | 辽宁中医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辽宁中医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